English

网络时代的“游侠”——黑客

1999-06-13 来源:生活时报 张正红 我有话说

何谓“黑客”?

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动词原型为“Hack”,意为“劈”、“砍”,也就意味着“辟出”、“开辟”;很自然地,这个词被进一步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英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黑客行为:未经授权便进入一个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如数据库;对于“黑客”本身是这样解释的——黑客:嗜好编程或使用计算机的人。就其英文原义来看,显然是比较中性的,虽然有“未经授权”等不合法的含义。中文译成“黑客”贬义比英文原义似乎略重,另一种说法是,hack在本世纪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是“恶作剧”之意,尤其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并且带有反既有体制的色彩。

四代黑客铸就了网络

有人说,美国人创造了黑客,如同他们创造了牛仔。

60年代至70年代初,一大群知识分子聚集在大学计算机系教室里出现,他们利用“分时系统”的技术,把主机变成了事实上的个人计算机,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扩大了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这些人就是第一代黑客。这时候,做一名计算机黑客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它使人想到一个个智力超群、躁动不安的灵魂,为完善一个程序而彻夜不眠,直到这一程序无法完善为止。它意味着对电脑的全身心投入,在黑客看来,这是自身生命的必然。

在70年代后期,作为第二代黑客领头人的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伍兹尼亚克和费尔森斯坦,发明并生产了个人计算机。他们都是非学术界的,铁杆反文化的类型。他们使计算机王国的老大IBM颜面尽丢。

80年代出现的第三代黑客,为个人计算机设计了各种应用、教育和娱乐程序。且米彻·凯普发明的Lotus1-2-3电子报表程序促成了IBMPC的成功。

第四代黑客出现在80年代中期。他们发明了包罗万象的电子公告牌(BBS)和自由平等的以非层级方式连接的Usenet,并且将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ARPAnet)改造成了今天的互联网络。

无怪乎利维也说,几代年轻的电脑程序员有意带领其他人脱离IBM及其集权化的大型主机,才使电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黑客的“道德准则”

互联网现有上千万户用户,平均年龄为30岁。这一代黑客深信,就像个人计算机改变了80年代一样,互联网将改变90年代。“想真正成为黑客,你必须真枪实弹去做黑客应该做的事情。你不能仅仅靠坐在家里读些黑客之类的文章,或者从BBS中扒点东西,就能成为黑客,这不是‘黑客’的真正含义。”这是黑客的宣言。他们努力坚持利维所说的“黑客道德准则”,并且广告天下。他们声称:

不要将你已破解的任何信息与人分享,除非此人绝对可以信赖。不在家庭电话中谈论你Hack的任何事情。当你发送相关信息到BBS时,对于你当前所做的黑事尽可能说得含糊一些,以避免BBS受到警告。将你的黑客资料放在安全的地方。在BBS上Post文章的时候不要使用真名和真实的电话号码。如果你黑了某个系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

显然,一些所谓的道德准则是需要打上一个引号的。但也确实有一些是较为人称道的,如:不要侵入或破坏政府机关的主机。绝不修改任何系统文件,除非你认为有绝对把握的文件,或者那些文件是为了使你自己在以后更容易再次进入这个系统而必须更改的。不恶意破坏任何系统,这样就只会给你带来麻烦。恶意破坏他人的软件或系统将导致法律刑责。如果你只是使用电脑,那仅为非法使用!注意:千万不要破坏别人的软件或资料!

“一切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

麦耶尔和托马斯认为黑客具有清楚的伦理,因为:黑客们最主要的目标是获取知识而不是破坏。莱维曾经总结的黑客伦理最原始的六条纲领,今天仍然继续指导着现代黑客。

“一切信息都应该是免费的。”黑客们也有着自己的伦理原则。他们认为,进入(访问)计算机应该是不受限制的和绝对的:总是服从于手指的命令。应该以作为黑客的高超技术水平来评判黑客,而不是用什么正式组织的或者它们的不恰当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深信,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计算机上创造艺术与美。计算机能够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黑客们最重要的信条是不相信权威当局,提倡依靠自己。他们恪守“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你自己做。”因此,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一改过去学术界蔑视商界的传统,半途辍学去办自己的小公司。他们认为信息应该是免费的信念创造了“免费软件”和“共享软件”的概念,使得需要的人都可以得到它们。

坚持三项原则

《PHRACK》杂志,被认为黑客的“官方”新闻通讯,把黑客思想扩展成一些基本原理,被概括为三项基本原则。内容为因为设备的高代价超出了大多数黑客的财力,它在感觉上造成的结果是,劈和飞是把计算机知识传给大众的唯一办法。在反对计算机技术扩展的战斗中,“劈”是主要的武器。黑客拒绝这种主张:“权利”只属于那些有权进入和使用现代技术的群体。

正如雨果·康沃尔在《黑客手册》一书说的话:“黑客活动的乐趣和报偿纯粹是智力上的”,他们“不过是沿袭了一个长期的历史传统,人类社会中,总有那么一批人对机器和技术着迷,他们使用技术时抱着一种嬉戏的态度,以观察会有什么结果发生”。

《金三角》文/张正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